作為一名高郵市人大代表、卸甲鎮教育中心校黨總支書記,管夕斌始終將“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信念銘記于心。在他看來,履職不是空談,而是要把群眾的期盼轉化為扎實的行動。多年來,他以教育者的情懷扎根基層,以代表的擔當服務群眾,堅持帶著問題調研、帶著思路建言,在教育事業與代表職責的雙向奔赴中,交出了一份溫暖的履職答卷。
一份建議:為孩子筑穩上學路
卸甲鎮龍奔片區的教育發展,始終是管夕斌心頭的牽掛。片區內現有初中、小學、幼兒園各一所,教學質量常年走在全市農村學校前列。然而,成績背后隱藏著現實困境:三所學校均位于集鎮中心,校舍老舊、布局局促,受地理條件限制,改造難度大、性價比低。隨著高郵城區東擴步伐加快,東部新城人口集聚,卻缺乏配套初中資源,部分小學畢業生面臨“上學遠”難題。面對這一現實,管夕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深入龍奔社區及周邊學校開展調研,與教師、家長、社區干部反復溝通,實地勘察地塊、梳理需求。在高郵市人代會上提交了《關于新建龍奔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建議》,提出由卸甲鎮作為建設主體,市政府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在龍奔片區臨近省道233的區域異地新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既滿足龍奔片區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也能緩解城區東擴帶來的入學壓力。盡管因土地、資金等因素,建議暫未完全落地,但市政府、教體局及卸甲鎮黨委都高度重視,多次與他溝通推進方案。管夕斌堅信,這份建議不是“石沉大海”,而是為片區教育發展埋下的“希望種子”。他說,“只要能為孩子們鋪好就學路,多跑幾趟、多等幾年都值得。”
一股合力:架起家校社心橋
管夕斌清楚自己的“優勢”在校園、在日常工作中,他密切關注“雙減”落實、食堂質量、校園安全、教師待遇、留守兒童心理等細微卻關乎民生的問題。通過課間交流、入戶走訪,他把家長和老師的訴求一一記錄,逐漸形成建言獻策的“素材庫”。不少家長向他反映:“工作忙,沒時間管孩子,更不懂怎么教”;社區干部也坦言“有幫助學校的意愿卻苦于無從下手”。管夕斌深知,教育是系統工程,不能僅靠學校“單打獨斗”。為打通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堵點”,他依托卸甲鎮教育中心校,按照市教體局要求,推動建立50多個“1+1+N”關愛共同體——由1名教師、1名村(社區)工作人員結對幫扶多名學生。共同體定期開展作業輔導、志愿服務、科普實踐、親子活動,讓孩子在關愛中成長,讓家長在參與中安心。一次在龍奔社區的活動中,一位留守兒童拉著老師說:“下次我還想來,比在家有意思!”家長也欣慰地說:“有老師和社區幫忙,我再也不愁孩子的學習了。”這樣的話語,讓管夕斌真切感受到,“共同體”雖小,卻是連接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暖心橋”,真正實現了育人合力的凝聚。
一份思考:為鄉村振興獻實策
管夕斌認為,人大代表履職不能局限于校園這“一畝三分地”。他主動走出校園,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與社區網格,傾聽農民、工人、老人的心聲,了解他們在產業發展、環境治理、醫療保障等方面的需求。這些走訪讓他不斷“充電”,也讓他把履職視角逐步從教育延伸至更廣闊的民生領域。今年以來,卸甲鎮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群眾普遍關心“如何避免一陣風,實現長效治理”。管夕斌再次深入調研,走訪鎮村角落、學校周邊,聽取群眾建議。在反復思考后,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規劃先行,結合各村實際制定長遠規劃,杜絕運動式整治;二是群眾主體,激發村民參與熱情,讓群眾成為整治者、受益者、維護者;三是機制保障,在資金、管護、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確保整治成果可持續。這些建議樸實卻實在,被鎮黨委政府肯定并采納。看著家鄉環境日益變美,村民笑容愈發燦爛,管夕斌更加堅定,履職就是要從群眾最關切的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把“實事”做實。
回顧履職歷程,管夕斌既有看到孩子健康成長、家鄉日漸變美的欣慰,也有建議推進受阻、調研陷入瓶頸的艱辛。但“人大代表”這四個字,始終是他前行路上的力量源泉。未來,他將繼續扎根教育沃土,心懷群眾期盼,以忠誠詮釋職責,用實干踐行初心,努力交出一份讓組織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履職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