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黃海之濱的如東大地,有位特殊的人大代表:扎根鄉村教育33載,以校為家;心系農村學子,用履職破解教育難題;把代表職責融入課堂與家訪,讓“鄉村孩子享優質教育”的愿景落地。他,就是如東縣人大代表、景安初級中學校長林來建——三尺講臺與代表崗位上雙向奔赴的“教育擺渡人”。
錨定“教育為民”,扛起代表責任
“我是群眾選出來的代表,得把鄉親們的信任變成行動。”當選如東縣人大代表后,林來建始終將“教育為民”刻進履職準則,這份初心,始于少年時一碗溫熱的飯。
1973年,林來建生于如東貧寒農家。上初中時,雨雪天無法回家,他常餓著肚子上課。班主任馮素梅看在眼里,總以“家里飯做多了,別浪費”為由,拉他去家里吃飯。善意的謊言與熱飯,在他心里種下“守護鄉村孩子”的種子。1992年,從如皋師范學校畢業的林來建,陰差陽錯回到母校景安初級中學任教。看著孩子們眼中的求知光,他暗下決心:“要讓鄉村孩子在家門口享優質教育。”當選縣人大代表后,這份決心成了沉甸甸的履職責任。
初為人師時,中師學歷的他深知“打鐵需自身硬”。一邊承擔初三兩個班語文教學與班主任工作,一邊深夜在辦公室苦讀,7年間拿下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大專、本科學歷。他的課堂滿是魔力——用幽默化解枯燥,用典故點亮知識,畢業多年的學生仍說:“上林老師的課從不走神,他不僅教讀書,更教我們愛生活。”
33年來,從教師到校長、人大代表,林來建始終沒離開講臺。如今52歲的他,仍堅守初三語文課堂:“只有站在講臺上,才知學生需什么、家長盼什么,這是我履職的‘第一現場’。”
聚焦教育痛點,精準履職破局
景安初級中學是農村寄宿制初中,近600名學生中80%是留守兒童,“資源有限、個性化發展難”是難題,也是林來建最牽掛的事。“人大代表不是榮譽,要替群眾辦事,農村教育痛點就是我履職重點。”
為“個性化發展”發聲。“不能因在農村,就讓孩子失去成長可能。”調研中,林來建發現農村學生不缺天賦,缺展示平臺。他多次在縣人代會上提交《關注農村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實踐建議》,闡述農村學校課程短板,呼吁加大拓展課程支持,讓農事實踐、鄉土文化課程落地。建議很快在景安中學見效:農事實踐課上,學生在校園農場學耕種;鄉土文化課上,老藝人教剪紙、講民俗;創客課上,近3年200多人次在國際國內比賽獲獎——農村孩子的“個性化發展”,不再是奢望。
為“雙減落地”發力。“雙減”政策實施后,林來建意識到不能僅靠學校“單打獨斗”,提交《雙減工作齊抓共管,以求硬核推進》等建議,提出“家校社協同育人”。家長會上,他用“孩子成長需陪伴”代替“只看分數”,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習慣與心理;建立“家長護學崗”,讓家長參與學校管理。他還邀抗戰老兵進校園講耙齒凌戰役故事,聯合社區開“假期托管班”解留守兒童看護難,走訪農戶收集“節氣農事”“民間傳說”作教學素材,讓教育聚起多方合力。
為“小事”上心贏信任。“關乎師生利益的事,再小也要管。”景安中學周邊是農田,農忙時村民在學校門口水泥路曬糧,影響出行還存隱患,家長有怨言。林來建沒簡單禁止,下班挨家走訪:“鄉親們種地不易,但孩子上學路得安全,咱們找個合適地方曬糧?”真誠打動村民,此后農忙時,校門口的路再沒被占用。
踐行代表使命,課改書寫答卷
“作為人大代表,既要‘說’更要‘做’,要讓大家看到農村學校也能辦優質教育。”2008年,林來建頂著壓力啟動課堂改革,打破“老師講、學生聽”模式——彼時留守兒童缺自信,課堂少發言,“這樣的課堂養不出有活力的孩子”。
改革之初,老師有顧慮:“教了這么多年,改了萬一效果不好?”林來建帶頭“試錯”:帶老師去課改名校取經,結合農村實際調整;把研課當“必修課”,拍課堂細節、寫課例分析,組織研討;開展“一課兩上”實驗:同一課文,兩班分別用傳統模式和“小組合作、問題探究”模式教學,最終新模式班級平均分高10多分,參與度大幅提升。越來越多老師加入課改,課堂變了樣:6、7個學生圍坐一組,老師拋問題,大家討論、展示,白板滿是奇思妙想;以前不敢舉手的學生,如今能當“小老師”;內向的孩子,也愿主動分享。
林來建還提煉“景行”教學文化,構建創造式學習“景行”課堂,開發游學、創客等八大拓展課程。如今,景安中學教學質量連續多年居南通市前列,76%學生能上普通高中;“景行課堂”吸引全國30個省份9萬多人次觀摩,“景中模式”被多地借鑒;學校獲“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學校”等稱號,拿下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林來建也獲“全國模范教師”“蘇教名家”培養對象等殊榮,但他說:“榮譽不及學生笑臉,我履職的‘滿分答卷’,是讓每個鄉村孩子找到夢想。”
從講臺到代表崗位,林來建用33年堅守,詮釋“人大代表為人民”的初心。在南黃海之濱,他像燈塔照亮求學路,像“擺渡人”載著孩子駛向遠方。他的履職故事,仍在繼續——因為他始終記得,自己是群眾選的代表,是鄉村孩子的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