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執筆時,墨香氤氳,筆走龍蛇傳承千年文脈;她履職時,步履鏗鏘,心系民生書寫責任擔當。她就是徐州市云龍區人大代表、云龍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張海霞,一位將文化使命融入血脈,以藝術情懷溫暖社區的巾幗代表。當宣紙上的墨跡暈染開文化傳承的畫卷,當調研筆記的字句凝聚成惠民利民的良策,我們看到了一位新時代人大代表最動人的風采。
墨潤云龍:做文化惠民的篤行者
作為書法藝術的虔誠守護者,張海霞以“科學發展、促進繁榮、服務社會”為燈,照亮傳統文化復興之路。十年如一日,她精心策劃十余場主題書畫展:從“慶三八徐州市女書畫家邀請展”到“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線上書法展,十余場展覽構筑起普惠共享的文化空間。在慶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70周年之際,她更以藝術家的特有方式表達對根本政治制度的深厚感情——不僅精心創作2副書畫作品參加省人大常委會組織的書畫作品展,更在云龍區牽頭舉辦了宣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主題書畫作品展,用筆墨丹青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勃勃生機。
在云龍區文化館,張海霞創辦的公益書法課堂五年惠澤千余人,手把手教授零基礎學員掌握書法技藝。當新元小學、昆侖社區等地的書法創研基地掛牌成立,當“致敬經典”系列講座每月持續開講,她織就了一張覆蓋全區的文化傳播網絡。每年春節,她帶領書法家潑墨揮毫,萬余幅手寫春聯化作飛入千家萬戶的“文化年貨”,讓公共文化服務溫暖尋常百姓家。
筆走基層:做民聲民意的傾聽者
張海霞認為,公共文化服務要做到“精準供給”,需要沉到一線了解群眾所需所盼。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及履職的過程中,她堅持需求導向,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精準有效對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她的足跡遍布云龍街巷:在社區活動室,她根據老年居民需求手把手教授楷書技法;在駐區部隊,她針對官兵喜好組織書寫“軍民魚水情”主題創作;在企業園區,她結合白領興趣開設午間書法沙龍。作為區民盟負責人,她還組織盟員深入和平橋小學捐贈助學,為地鐵一線工人送去慰問物資,每一項幫扶都建立在對群眾真實需求的深入了解上。
她巧妙地將專業優勢與民生需求相結合,通過“送文化進萬家”活動,在書寫春聯時收集群眾心聲;在書法公益課堂上,傾聽市民對文化設施的建議;在創研基地交流中,捕捉群眾對藝術教育的期待。那些懸掛在百姓門楣的春聯,那些擺在留守兒童案頭的新文具,那些根據群眾反饋優化的課程設置,都是她用心血澆灌出的幸福之花,彰顯著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為民初心。當云龍書協榮獲“江蘇省優秀群眾文化團隊”稱號,正是對她推動文化惠民工程的最好肯定。
心系民生:做群眾期盼的代言者
當選人大代表,讓張海霞的筆鋒承載起更厚重的責任。她的履職筆記里,既有書法藝術的傳承脈絡,更寫滿社情民意的鮮活注腳。每月的選民接待日,在云和社區的接待桌前,她耐心傾聽家長里短,將下水道堵塞、小區停車難等民生瑣事轉化為履職清單。她善于將專業優勢轉化為履職利器,組織書法名家走進社區創研基地,在翰墨交流中捕捉文化需求;通過盟務工作開展社會服務調研,將所見所聞轉化為建言資政的源頭活水。近些年,她陸續提出了“關于彰顯地方文化魅力 促進文旅融合發展”“關于深挖云龍轄區內紅色文化資源 傳承紅色基因”等建議。她撰寫的“關于加強管理和恢復云龍區蘇軾歷史文化景點的建議”,獲評云龍區優秀人大代表建議,這份融合文化視野與民生關切的建言讓沉睡的歷史遺珍重煥生機。當調研成果轉化為惠及群眾的務實舉措,當文化藝術與履職實踐相得益彰,張海霞用行動詮釋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履職真諦。
起筆于文化傳承的赤子之心,行筆于公益服務的堅實足跡,收筆于為民代言的履職擔當。張海霞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堅韌,將人大代表的責任書寫在送進萬家的春聯上,融化在公益課堂的墨香里,鐫刻在惠民利民的建議中。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處,在藝術與民生的融合點,張海霞正以翰墨丹心繪就著新時代人大代表的最美肖像——那筆鋒流轉間,既有文化傳承的千年風骨,更躍動著“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赤誠初心。(張倚凡 沈成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