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地人大積極探索基層民主實踐新形式,人大代表“家站點”作為代表密切聯系群眾、依法履職盡責的重要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在鎮街村社、園區小區、企事業單位中建立起來,有些地方還衍生出人大代表個人工作室、聯絡室等。這些平臺承載著聽民聲、匯民智、惠民生的殷切期待,
理應成為群眾身邊的“民主陣地”和“堅實堡壘”。然而,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實際運行中部分“家站點”卻出現了“莫名而建”“建而不用”“用而不實”等現象,門庭冷落、臺賬空轉、活動虛化,有的甚至成為僅供檢查參觀的“盆景工程”。這種“建成即完成”的形式主義傾向,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公共資源,更損害了人大的公信力與親和力。若不及時糾偏,再好的“家站點”也終將淪為“假站點”,徒有其名而無其實。
當前,部分“家站點”運行不暢,其癥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建設輕管理,功能定位模糊。一些地方將“家站點”建設視為硬性任務,追求數量達標和外觀達標,熱衷于掛牌、裝修、上墻制度,卻忽視了后續的運營管理機制建設。平臺建成后,缺乏明確的職責分工、活動計劃和管理規范,導致運行無序、責任不明。二是活動形式單一,群眾參與度低。不少“家站點”的活動局限于開會、學習、接待日等形式,內容空洞、缺乏吸引力,未能緊扣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代表進站頻率不高,群眾“有事不找代表、有話無處可說”的情況依然存在,平臺未能真正嵌入基層治理日常。三是代表履職被動,作用發揮有限。部分代表對“家站點”的功能認識不足,將其視為額外負擔,進站履職流于形式,存在“走過場”“簽個到就走”的現象。同時,群眾反映的問題缺乏閉環管理機制,訴求“石沉大海”,久而久之,群眾便失去了信任與熱情。四是資源整合不足,數字賦能滯后。一些“家站點”孤立運行,未能與政務服務、網格治理、矛盾調解等基層工作平臺有效融合,信息不互通、資源不共享。同時,線上“數字人大”平臺建設滯后,群眾訴求反映渠道不暢,線上線下未能實現無縫銜接,制約了服務效能的提升。
“家站點”不是裝飾品,更不是政績工程,其生命力在于實效,在于能否真正打通代表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要讓“家站點”從“有形覆蓋”走向“有效覆蓋”,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怎么建、怎么管、怎么用”三個關鍵環節,推動平臺從“建起來”向“用起來”“活起來”“強起來”轉變。
首先,要科學規劃布局,推動“家站點”從“物理存在”向“功能嵌入”轉變。平臺建設應堅持“實用、便捷、高效”原則,避免盲目鋪攤子、搞形象工程。要結合人口分布、代表結構和基層治理實際,合理確定“家站點”的數量、選址和功能定位。鼓勵將“家站點”建在社區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站、物業辦公點等群眾常去、代表易到的地方,實現空間共享、功能疊加。例如,有的地方將聯絡站設在社區食堂、物業服務點,既方便群眾反映問題,也便于代表第一時間掌握社情民意,真正實現了“陣地前移、服務下沉”。
其次,要健全運行機制,推動“家站點”從“零散活動”向“規范運行”轉變。必須建立規范化、常態化、制度化的運行機制,確保平臺“有人管、有事做、有成效”。要明確“家站點”負責人和聯絡員職責,制定年度活動計劃和代表進站安排,確保代表定期進站、群眾隨時可訪。要建立問題收集、分類交辦、跟蹤督辦、結果反饋的閉環管理機制,對群眾反映的訴求實行臺賬管理、限時辦結、公開答復,力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同時,要將“家站點”運行情況作為代表履職和基層人大工作評價參考,倒逼責任落實。
再次,要豐富履職形式,推動“家站點”從“被動應付”向“主動作為”轉變。代表進站不能僅滿足于“坐等上門”,更要“主動下沉”。要圍繞黨委中心工作和群眾普遍關切,精心設計履職主題,開展專題調研、集中視察、民主協商等活動,提升履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探索“代表+專業力量+社會資源”的聯動模式,引入法律、醫療、教育等專業人士參與,提升問題解決的專業化水平。要鼓勵代表結合自身行業特長和專業背景,在“家站點”設立“專業代表工作室”或“特色服務崗”,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服務,增強平臺吸引力。
最后,要強化數字賦能,推動“家站點”從“線下孤島”向“數字平臺”轉變。要加快“數字人大”建設,推動線上平臺與線下“家站點”深度融合。開發好運行好代表履職小程序或APP,實現代表進站簽到、群眾訴求提交、問題交辦督辦、履職成果展示等功能一體化運行,打破時空限制,提升服務效率。要推動“家站點”平臺與12345政務服務熱線、基層治理指揮中心等信息系統對接,實現數據共享、問題共治,形成“線上+線下”協同發力的治理新格局。
人大代表“家站點”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基層的生動實踐,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神經末梢”。唯有摒棄形式主義,回歸為民初心,真正讓平臺“活”起來、代表“動”起來、群眾“聚”起來,才能使其成為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堅實陣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家站點”中都能感受到民主的溫度與力量。莫讓“家站點”淪為“假站點”,這不僅是對代表履職的考驗,更是對人大工作初心的叩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