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省、工業大省的江蘇,同樣也是農業大省。
這里,是一片承載著期盼的土地。從驗證小康構想到勾畫現代化目標,令人向往的富庶之地、魚米之鄉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可觀可感的窗口,透過其中足見鄉村全面振興的鏗鏘步伐。
這里,是一片孕育著希望的土地。“四千四萬”、“三大法寶”聞名全國,從蘇南到蘇中、蘇北,不斷探索的農村發展模式迎來“改革再出發”,為“春天的故事”添上鮮明的時代注腳。
這里,是一片迸發著活力的土地。農房改善、土地制度、集體產權、鄉村治理、城鄉一體……新的實踐波瀾壯闊,5個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和24個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的寶貴經驗盡顯新時代江蘇擔當。
水韻江蘇,氣象萬千;改革潮涌,沃土歡歌。深化農村改革,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系統變革,是全面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人代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賦予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光榮使命,特別強調“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村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改革,一條永不停歇的進取之路。在這片始終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深切關懷、殷切期望的熱土上,勾畫著怎樣的錦繡“豐”景?又將萌發出怎樣的茁壯“興”苗?9月29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上,省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作關于農村改革創新專項監督情況的報告。報告總結成績的同時,為繼續當好農村改革先行者提出對策建議。
——回顧過往,改革成績斐然,經驗彌足珍貴。
從分田到戶,到率先實行農村稅費改革,江蘇農村改革始終勇于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等一系列創新實踐,推動全省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以及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一城一味,一鄉一景。穿行于全省鄉鎮之間,南京市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市區鎮三級的家庭農場服務聯盟體系,吸納周邊農戶就業超1.5萬人;泰興市首批完成全國二輪土地延包整縣試點任務;泗陽縣將農民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復墾工作相結合,推動宅基地退出1345畝……全省各地積極穩妥推進改革重點任務,取得明顯成效。
以改革創新為農業現代化根本助力,江蘇糧食總產首次突破760億斤,各地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加快提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突破3萬元大關,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縮小至2.04,是全國最小的省份之一。
——展望未來,前景無比廣闊,征程大有可為。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高水平農業強省建設”為主題,聚焦“增強三個能力、健全三個體系”,展現了江蘇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前瞻性布局和務實舉措。
今年初,省人大常委會將農村改革創新專項行動作為專項監督重點,努力助推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全省各級人大同題共答,上下聯動開展工作監督及專題調研。匯總各方建議形成的近萬字報告中,直指目前存在的困難問題,并就提升改革推進合力、土地利用質效、產業發展水平、集體經濟活力等提出具體意見建議,持續探尋深化全省農村改革創新路徑。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具有強大改革基因的江蘇,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正以“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擔當,錨定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目標,堅持解放思想、先立后破、審慎穩妥推動改革創新,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