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九月的陽光灑向神州大地,我們再次迎來鐫刻在民族記憶深處的日子——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2025年的這一天,舉世矚目的莊嚴閱兵在北京舉行,這不僅是對歷史的深切回望,更是對和平的堅定守護。八十載光陰流轉,改變的是中華大地的面貌,不變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從茅山抗日根據地到蘇北抗日根據地,從紅色李巷到英雄劉老莊,江蘇這片熱土深深烙刻著抗戰的烽火印記。偉大抗戰精神早已融入江蘇兒女的血脈,成為激勵我們在新時代勇毅前行的精神動力。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每一處抗戰遺址都是一座精神豐碑,每一個壯烈故事都是一曲英雄贊歌,提醒著我們不忘來時路、走好新征程,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中汲取不斷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充分證明,落后就要挨打,其中一個根源就是科技落后。當前,我們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日益成為制勝未來的關鍵變量。江蘇產業基礎深厚、創新資源豐富,不僅應在“量的合理增長”上走在前列,更要在“質的有效提升”方面作出示范,發揮在全國創新格局中的引領作用。
作為全國首部跨區域科技創新協同立法,《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已于9月1日起在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同步施行,《江蘇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修訂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這些法規將有力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轉化通道,為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堅實支撐,為經濟大省挑大梁提供法治“壓艙”。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深刻啟示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這一根本立場不僅閃耀于宏大歷史敘事,更深深融入國家治理與制度運行的肌理之中。
在江蘇人大工作中,人民至上的原則得到了鮮活而生動的體現。省人大常委會赴南通就12345政務服務開展立法調研,召開多項重點處理代表建議督辦會,內容涵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農民增收、固體廢物跨區域轉移處置等重要議題,同時還組織開展傳統產業煥新等專項監督調研。這些扎實而細致的舉措,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地方實踐中的深刻詮釋。
8月初,東盟國家議員研討班來到江蘇,近距離觀察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際運行,深切感受其真實溫度與活力。這一切,無不彰顯著“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優勢與時代回響。
貫徹落實新修改的代表法,作為由泰州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省十四屆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樊金龍率先垂范,在8月26日召開的泰州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上作履職報告。我省省直單位省人大代表首次向原選舉單位進行口頭述職,不僅凸顯了代表履職的自覺性與自律意識,更標志著人大代表履職監督機制建設邁出新步伐,為代表工作注入新活力。
代表履職,功夫在會外。為了會上發言扎實有料,為了提出高質量議案建議,代表們需要在會下做充分準備。深入基層、深入百姓中間,了解社情民意,是代表履職的必經之路。8月底9月初,省直單位省人大代表采取聯組形式,圍繞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主題,分別赴無錫、連云港、常州等地開展年中專題調研,聯系人民群眾。這些扎實的調研為代表們更好地履職盡責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偉大歷史。
當前,“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勢謀篇。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省人大常委會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緊扣大局、堅定信心,依法履職、擔當盡責,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在新征程上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力助推我省實現全年目標任務和“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竭誠奉獻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