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代表的“金點子”真正落地生根,變為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一年來,江蘇各地人大積極探索,推動代表建議辦理從“事要解決”向“機制優化”深化,持續提升履職效能。
“十年前,一項新品種、新技術要落地,至少需要五六年時間。而現在,一個新品出來,兩三年內就能快速推向市場,占有率能達到70%以上。”說這話的,是鎮江市菇滿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郁寶鋒。作為鎮江首批優秀“新農人”,他正在智慧大棚中忙碌著——原產于云南、東北的紫花臉香蘑,即將在江蘇首次實現智能化栽培并全面上市。
郁寶鋒透露,近年來他的菌菇基地幾乎每年都有新品種推出,每年研發投入超過百萬元。這樣的投入在過去風險不小,而如今,各類要素的精準對接和及時保障,讓他有了持續創新的底氣。

這一改變的契機,源于今年初許云英等代表提交的《關于加大對“新農人”創業支持力度的建議》。鎮江市人大代表、江之源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云英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很多‘新農人’反映技術跟不上、銷路打不開、聯盟活動少,感覺像在單打獨斗”,她因此呼吁加強政策導向,“特別是在政策銜接和服務保障上,要讓‘新農人’創業更有底氣。”
鎮江市農業部門接辦建議后,迅速打出服務“組合拳”:針對聯盟活力不足,建立“季度主題”活動機制;針對經驗不足、銷路不暢,組織科技服務團下沉一線,搭建線上線下展銷平臺;針對融資難,推動“新農人”與“蘇農貸”等金融產品精準對接……一系列舉措如精準滴灌,解了眾多“新農人”的燃眉之急。如今,行走在鎮江的鄉村沃野,越來越多的“90后”面孔活躍在農業一線,為傳統農耕注入數字化、品牌化的新活力。
視線轉向鹽城建湖縣寶塔鎮,丁灣村的村民最近喜上眉梢——門前的雙丁公路煥然一新。從破損道路維修到老年服務中心建設,寶塔鎮推行代表建議全程跟蹤督辦機制。

以雙丁公路重建為例,代表“一日一巡視”,1500米的破損路面僅用兩個月就實現優質通車。這樣的“嵌入式”監督,既讓代表在閉會期間履職不缺席,也推動政府辦事更透明、更高效。更可喜的是,通過全程參與,群眾對財力“量入為出”多了理解,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實事的共識日益增強。

無論是聚焦具體問題,還是跟蹤單項工程,最終都需要一套穩定、高效的工作機制來保障。今年,徐州市人大常委會以貫徹落實新修改的《代表法》為契機,出臺《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代表建議全鏈條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將其作為“一把手”工程推進。據了解,該機制環環相扣,從建議提出時的精準賦能,到交辦時的“三方會審”,再到督辦時的“三問四辦”,旨在打破部門壁壘、壓實辦理責任,真正實現從“注重滿意率”向“追求辦成率”的轉變。
記者|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劉正則




